产品搜索
产品分类
 
你最爱喝的“邦产饮料”一半来自日本?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23-03-18 15:50   
摘要:近年来,靠无糖碳酸饮料出圈的元气森林,一度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它是日本饮品品牌。 不仅元气森林,如今已全面将logo变为奈雪的茶的奈雪の茶,最开始也是以NAYUKI系列品名爆红。 但鲜为人知的是,一批日本品牌也掌握了这种策略,并反向操作伪装成国产品牌。

  近年来,靠无糖碳酸饮料出圈的元气森林,一度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它是日本饮品品牌。

  不仅元气森林,如今已全面将logo变为“奈雪的茶”的“奈雪の茶”,最开始也是以“NAYUKI”系列品名爆红。

  但鲜为人知的是,一批日本品牌也掌握了这种策略,并反向操作“伪装”成国产品牌。

  在啤酒发展史上,日本可以说是“亚洲啤酒酿造的先驱”,1873年,日本横滨一家啤酒厂开业。

  尤其是二战后,人们的信心和消费水平亟需提升。对很多消费者来说,价格低廉的啤酒,是艰难生活中能买得起的最大快乐。

  啤酒大受欢迎,迅速成为日本本土酒类消费榜首;日本啤酒工业也随之迅速发展,到1955年产量达40.9万吨。

  到了80、90年代,眼看着日本国内市场增量所剩不多,日本几大啤酒巨头开始另谋出路,拓展海外市场就是途径之一。

  三得利率先出招,1981年便赞助了中国首届国际马拉松赛;1984年,在江苏连云港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啤酒厂;1996年在上海创立了啤酒、饮料事业部门。

  之后仅用4年,就占据了超过30%的啤酒市场份额,在中国销售额达到了50亿日元。

  1994年朝日啤酒进入中国,1996年麒麟啤酒在广东建立合资企业销售啤酒。

  日本啤酒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高产量迅速抢占中国市场。同时,为了站稳脚跟,开始大走收购、合资策略。

  彼时,青岛啤酒、燕京啤酒等品牌,都尚在发展阶段,中国本土品牌艰难地与“有备而来”的日本啤酒抢夺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。

  1985年,啤酒市场迎来了转折点——国家“啤酒专项工程”正式上线亿,再加上国家用来购买先进流水线万美金,国产啤酒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
  国产啤酒产量有了质的飞跃,1993年产量开始超越德国;2002年时,中国啤酒总产量已达2386.83万吨,正式跃居世界第一。

  国产啤酒发展迅猛,逐渐完成了由“生产规模、技术水平、口感等参差不齐”向规模化的转变。

  国产品牌凭借本土化、高性价比等优势攻入啤酒市场;比利时品牌百威英博、丹麦品牌嘉士伯等酒企也试图分上一块蛋糕。

  到2015年6月底,三得利和青岛啤酒的合资公司累计亏损约13.47亿元,净负债约13.27亿元。

  被不少中国消费者评价“平淡无奇”的朝日啤酒高开低走,到2018年,朝日啤酒中国公司的中国啤酒市场份额仅为0.3%。

  而此时,中国啤酒市场开始进入华润、青岛、百威、燕京、嘉士伯“五分天下”的状态。

  啤酒不行了,但日本饮品却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市场的争夺,而是换了策略重新再来——

  上世纪80年代,因发明“真空小包装茶叶”而走红日本的伊藤园,再度有所动作。

  很快,茶饮料以其深厚的文化基础,以及区别于软饮料的健康属性,形成流行风潮,伊藤园产品也在本土市场混得风生水起。

  考虑到日本消费者心中“茶还是中国的好”理念,三得利制定了生产宣传方案——

  直接用中国原材料做茶,还跑到各茶产区拍广告,对日本消费者喊出“最好的茶在中国”的口号,并且这广告一拍就是27年。

  不仅外来品牌,事实上,后来国内饮品品牌相继入局无糖茶饮时,也都没掀起什么风浪。

  统一推出的“茶里王”于2002 年上市,9年后暗淡退市;可口可乐和雀巢共同开发的原叶茶,2010年面世,2017年消失在超市货架上。

  后来大火的东方树叶,更是磕磕绊绊,跟可口可乐原叶、三得利一起垫底,被称为“最难喝的饮料之一”。

  不过,无糖茶们短期内没有明显成果,却是“润物细无声”,让无糖概念开始萌芽。

  直到2016年元气森林凭“燃茶”成功搅动无糖茶饮市场的神经,茶饮的机会终于到来了。

  2016年前,国内无糖饮料市场总规模不足20亿,无糖茶饮增速还是个位数。

  但到了2020 年,无糖饮料总规模已超百亿(117.8亿元),茶饮规模占据了半壁江山(48.5%),并且还在继续攀升。

 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无糖茶饮的接受度逐渐提高,以三得利为代表的海外茶饮开始反应过来。

  2021年,三得利年营收已经达到1100亿,比康师傅(740.82亿元)和统一(252.31亿元)加起来还多。

  所谓“一招鲜,吃遍天”,宝矿力在中国的发展之路,也和三得利乌龙茶颇为类似。

  后者经多年研发,在1980年推出声称“既能喝、又能补充营养”的电解质水,并迅速风靡日本。

  但宝矿力在2003年进入中国时,同样碰了壁。原因无他,那时电解质水在国内尚属于小众饮品。

  有多小众呢?直到2011年,功能饮料品类也才仅占整个市场约3%份额。之后随着体育产业发展和冬奥会等契机,国内外电解质饮料才得以持续发力。

  同样来自日本的养乐多则不太一样,它已连续多年位居国内乳酸菌饮料市场第一。

  进入中国后,虽然在乳酸菌饮料市场面临太子奶等品牌的强势夹击,但仍靠着宣传、技术优势和“养乐多妈妈配送”模式收获了高人气。

  与如今饮品巨头们定时出新的高调相比,似乎总显低调了一些;甚至一度被不少消费者误认为“国货之光”。

  同时,和它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新品类,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打法脱不了关系。

  如养乐多,87年来只生产一款乳酸菌产品;三得利在日本市场还做酒饮、奶茶、风味饮料,但在中国仍主打茶饮。

  如功能性饮料虽持续增长,背后的爆火却有一定偶然性;加上国产饮料的崛起,也让不少日本品牌“压力山大”。

  碳酸饮料中,两大巨头之外,元气森林、健力宝、北冰洋正在瓜分市场,老牌汽水大窑也在吴京代言下有了翻红希望,却少见日本品牌身影。

  茶饮领域,东方树叶是中国无糖茶发展的佼佼者,贡献了大部分增量,喜茶、瑞幸等奶茶或咖啡巨头纷纷布局入场。

  乳酸菌饮料市场,养乐多与伊利、蒙牛等抢夺市场,君乐宝、娃哈哈等也不在断涌入,在技术与口味上适应新一代消费者喜好。

  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,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间,养乐多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下降了16.2%,全年购物量下降14.9%。

  这样看来,无论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三得利、宝矿力,还是一路春风得意的养乐多,或因更早进入赛道、或因专一特长在中国市场红红火火。

  毕竟在眼前,已经有了“被拍在沙滩上”的实例,就在最近,星巴克公布今年一季度的业绩,内地市场营收同比下降了3成。

  [3]日本饮料掀起新风尚 透明啤酒获白领青睐[J].食品安全导刊,2018(27):6.

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: footer2.htm